根据印度媒体《今日印度》2025年7月2日的报道,印度军方已决定启动一项全面的军事采购审查工作,明确要求对所有供应链中的中国产零部件进行严格排查。
印度军方显然不容忍任何可能对自己供应链构成威胁的中国因素,特别是对那些可能被中国“卡脖子”的部件。
为了彻底断绝中国的影响,印度甚至准备不惜一切代价,进行全面清理。无论是大到核心零件,还是小到螺丝钉,印度都不允许任何带有“中国印记”的零部件存在。
然而,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巨大的鸿沟。在此次“扫除行动”中,印度军方震惊地发现,自己许多关键装备中都大量使用了中国制造的零部件。尤其是在无人机和反无人机设备领域,几乎没有一款产品能够脱离中国的供应链。
可以说,没有了中国进口的零部件,印度甚至无法启动一架无人机。虽然他们在理论上可以通过“大扫除”来抵抗中国制造的影响,但在实际操作中,却难以避免这一现实的困境。
根据印度原本的计划和构想,自己的武器装备大多数来源于俄罗斯(比如在五七空战中被巴基斯坦击落的苏-30和米格-29)。此外,也有部分装备来自美国、法国和以色列等国。
例如,印度空军的先进战机阵风由法国索邦公司制造,而空射LORA弹道导弹和Rampage巡航导弹则是以色列的产品。
表面上看,印度的武器装备几乎与中国毫无关系,然而令人遗憾的是,零部件中却存在着大量中国制造的成分。
例如,现代战争中,芯片是战机航电系统、导弹制导与控制系统、雷达监测等关键设备的核心组成部分,而这些芯片的生产离不开中国的稀土资源。
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上将克里斯托弗·J·马奥尼曾提到,作为美军FA-18大黄蜂战机的驾驶员,他清楚地知道,美国海军与海军陆战队的主力装备,包括他驾驶的战机和发射的导弹,其中的芯片和关键零部件依赖中国的稀土供应。据这位上将估算,美国军队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普遍超过80%,个别部队甚至达到100%。
这并非个别现象,全球对于中国稀土的依赖几乎无可避免。每三勺稀土原料中,就有一勺来自中国赣南,剩下的两勺则主要来源于内蒙古等地。中国已经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上占据了绝对的控制地位。
这些稀土材料对现代军事装备至关重要,飞机、坦克、雷达、军舰等都离不开它们。印度希望通过引进中国以外的武器装备,来彻底“去中国化”,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。
自冷战结束后,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北美和欧洲国家开始走上了去工业化的道路。俄罗斯自九十年代起,工业水平也逐步下滑。
如今,除了中国,几乎没有哪个国家保留有足够强大的工业基础,能够满足制造先进武器所需的精密零部件的生产要求。
就连美国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。据了解,美国曾对F-22和F-35战机的零部件进行过调查,结果显示,F-35的关键零部件中,有超过50种来自中国制造。也就是说,没有中国的支持,F-35甚至连起飞都无法实现。
F-22的情况则稍微不同,由于研发时中国工业尚未强大,因此不存在过多依赖中国零部件的情况。不过有一种未证实的说法指出,美国在调查后发现,由于F-22的生产线关闭,许多零部件供应商倒闭,如果要重新启动生产,只能依赖中国生产的同类零部件。
这说明中国的零部件对全球军事装备制造体系的重要性,已经无法忽视。对于印度而言,单纯依靠全球采购,试图摆脱“中国制造”的支配,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。
正因如此,许多人认为印度的这一行为充满了“阿Q精神”。自从五七空战以来,印度便将中国视为主要的假想敌,尤其是在空战中,给印度造成重大损失的巴基斯坦战机和导弹,几乎全部来源于中国。
尽管这一说法在印度国内尚未完全定论,《今日印度》却报道指出,印度已经在前线部队的武器装备中,对使用中国零部件的情况进行更为严格的审查。
这也间接表明,印度的这一行动与他们的认知存在很大关系。与此同时,早在五七空战爆发前的2025年2月,印度就因为自己预定的400架无人机中,许多零部件来自中国而取消了订单。
此后,印度加强了对国内企业进口中国零部件的限制,并开始对相关供应商进行制裁。
然而,尽管如此,印度的供应商依旧在军方的压力下,继续从中国进口零部件,有时为了规避监管,他们甚至借用第三国转运。这一现象,也让印度政府的“口嫌体正直”显得愈加滑稽。
从种种迹象来看,印度试图全面“去中国化”显然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,面对全球工业体系的现状,单靠采购外国产品,印度难以摆脱对中国零部件的依赖。这一系列的举动,既暴露了印度的战略焦虑,也体现出他们在现实中的无奈与挣扎。